编者按证配所
7月21日起,广东高院推出“直面‘两难’院长谈”系列访谈,邀全省中院院长直面痛点困境,分享融入综治中心建设、推进前端化解、做实实质解纷的创新实践,为提升审判质效、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广东法院智慧。
今天推出的是:广州海事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友强访谈《加强新时代海事审判工作 高质量服务“海上新广东”建设》。
广州海事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友强
认清新时代海事审判职责使命
发挥更大职能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海事审判,职责使命,高质量发展
问:2025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部署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广州海事法院如何把握新时代海事审判职责使命,发挥更大职能作用?
陈友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广州海事法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海洋是大国崛起的战略方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基础,增强做好新时代海事审判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锚定新时代海事审判职能定位,把握战略地位、历史方位、方向路径和使命任务,担当作为,全力护航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省委“发挥广州海事法院作用,全面提升海事法律服务水平,为海洋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要求,在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打造“海上新广东”中发挥更大职能作用。
一是充分认识到随着海洋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事案件将呈现规律性增长,案件类型覆盖海事刑事、民事、行政及司法救助等,海事法院的职能职责进一步拓展。要完善海事案件量的合理增长、质的有效提升机制,完善海事专门管辖制度,以“九分落实”突出提质增效,做实定分止争、实质化解。
二是充分认识到随着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港产城和临港经济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洋重工等新质生产力发展态势迅猛,相关诉讼及风险初步显现,需通过公正高效司法护航海洋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支撑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强化关键核心领域技术创新的司法保护。
三是充分认识到广东“五外联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跨境电商物流、海外仓等新业态案件持续增长,相关裁判规则对市场交易秩序具有引领作用,需持续加强裁判规则供给,完善保障措施,服务交通物流降本增效,助推内外贸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
四是充分认识到当今各国对海洋开发日益重视,蓝色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必将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海事审判大有可为,也必将有所作为,需倾力打造国际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不断提升中国海事审判的国际影响力、规则引领力和解纷吸引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护航海洋经济行稳致远证配所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新质生产力,海洋要素,开发保护
问: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梦想”号大洋钻探船、“伏羲一号”风渔融合养殖平台等科创成果不断涌现,海洋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广州海事法院在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是如何做的?
陈友强:广州海事法院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五个更加注重”和“六个方面重点工作”的指示要求,胸怀“国之大者”“省之要者”,找准海事司法服务保障海洋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以高质量海事司法护航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规则供给,为新兴产业廓定法治“安全区”。2024年审理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海洋新质生产力案件70件,通过“升平001”“湾区横州号”等典型案例确立裁判规则。发布涉海洋新质生产力典型案例,加强对涉海洋蓝碳、绿色智能船舶、绿色智慧港口等纠纷海事司法规则输出,引导海洋产业规范发展,助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二是激活海洋要素,为资源流通铺平司法“快车道”。坚持陆海统筹,清理化解围填海、非法养殖、码头建设等历史遗留案件102件。公正审理涉筑港工程、港产城等案件,盘活海洋、码头资源,为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提供司法支撑。规范海域使用权确权与发证,支持探索低效用海退出机制,优化海洋空间布局。
三是统筹开发保护,为生态修复培育“试验田”。试点审理涉台湾浅滩海域红珊瑚保护刑事案件,落实海洋环境资源审判“三审合一”机制。依法裁定准予强制执行恢复海域原状,促使黄埔老港等被侵占海岸线生态修复。创新“法院判执+检察监督+行政监管”机制,实施“劳务代偿+异地修复”,相关案例入选广东法院、最高检生态保护典型案例,获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报道。
四是突出协同治理,为跨境电商物流打造出海“保障网”。2024年,审理货物运输、货代等案件1200余件,支持跨境电商物流、海外仓等新业态发展。向货代、航运、电商等行业协会发出司法建议及示范合同样本,服务物流降本增效,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支持跨境电商“抱团出海”“拼船出海”“借展出海”。
坚持守正创新
探索符合规律的广东海事审判管理模式
关键词:守正创新,海事司法规律,专门审判管理
问:今年上半年,广州海事法院审判质效指标全部进入目标区间且满分,被评为上半年综合提升审判质效综合优胜单位。在较短时间内,海院取得如此亮眼成绩,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陈友强:海事审判具有点多面广线长、涉外案件占比大、重大商事案件多等特点,要遵循海事司法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全面提质增效、提供精准服务,探索符合规律的广东海事专门审判管理模式,推动海事审判质效持续向好、全面趋优,以公正高效和实质解纷成果回应人民群众司法诉求。
一是深化审判机制改革提质效。调整本部与派出法庭的审判资源配置,实行专业化审判,改革立案、分案及类案专审机制,更好发挥本部审判指导作用和派出法庭前哨作用。强化全程调解、释法明理、判后答疑,做实定分止争。推动小额诉讼应用尽用,完善专业法官会议、审委会机制,实现案件繁简分流、快慢分道、轻重分离。
二是深入实施精品战略出成果。树立海事审判重在输出规则、引导产业发展理念,打造精品案例。2024年,1个案件入选最高法院指导性案例,2个案件入选最高法院典型案例,13个案件入选全省法院十大案例或典型案例。
三是聚焦纠纷前端治理拓路径。积极融入地方综治中心建设,创新“专门法院+综治”联动模式。联合海事、人社、自然资源等部门构建船员、货代、货运权益保障中心。联合汕头中院、湛江中院服务支持临港经济区建设。
四是强化科技赋能审判解难题。创新网络司法拍卖机制,自主研发“网拍船舶智能评估系统”,三年来高效处置船舶118艘,平均节省办案时间42天,节省评估鉴定费700多万元。与海事部门签订AIS数据共享协议,解决扣船找船效率低的问题。
统筹国内与涉外法治
打造国际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
关键词:涉外法治,优选地,无连接点
问:海洋活动大多跨区域、跨国家,海事法律法规复杂,海事审判涉外性强。广州海事法院如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及海洋权益?在打造国际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培养涉外审判人才方面采取哪些措施?
陈友强:一是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海权利益,筑牢海上司法屏障。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捍卫司法主权与经济安全。以国内法审理西沙群岛附近海域渔船沉没案,维护国家主权;审结“卡某”轮反禁诉令案,有效反制外国法院长臂管辖;妥善处置“幕某”轮大型挖泥船案,积极采取替代执行措施,避免管制出口的重大海洋装备输出国外。
二是坚持裁判引领和多元解纷,打造国际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坚持平等保护,准确适用国际公约、惯例审理“TAN BINH 245”轮碰撞、“远景”轮海难救助、“欧亚冷6”轮漏油等涉外案件。为“泰达”轮提供人道紧急救助,使8名外籍船员脱困境,展现开放、公正、友好的国际形象。创新境外主体授权、船舶扣押担保机制,引导选择在我国扣船、起诉。近日,印度、希腊两艘与我国没有连接点的外轮在霍尔木兹海峡发生碰撞,印度公司向我院申请扣船并起诉,充分体现了中国海事司法的制度优势和解纷吸引力。
三是立足形势任务,培养高素质涉外审判人才队伍。加强淬炼,选派法官参加联合国可转让货物单证公约、铁路运输法物权凭证等国际会议,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选派年轻法官赴中山大学等高校任涉外法治实务讲师。海事法官在英文期刊发表论文,定期发布“法官说法”英语视频公开课,持续发布中英葡三语审判白皮书,发出中国声音。联合涉海单位、高校同台培训,培养精通海洋业态、海事法律、国际规则的司法执法队伍。
来源:广州海事法院
审核:黄慧辰
编校:何雪娜
全胜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